2008年3月29日星期六

南非(九)︰種族.隔離


今早八時準時起床,因為睡得太多,睡得腰酸背痛,起床後吃了一頓免費早餐(其實只不過是麵包、奶、麥皮等),今天報名參加原定九時出發去Soweto(黑人的城鎮區),誰知一等又是一個多小時,莫非這是約翰內斯堡的文化(這些事幾乎沒有在開普敦出現)? 又或真是交通擠塞? 但我已學習盡量放低在香港的標準,我明白不是一切都是理所當然,所以也沒有動氣。

導遊駕著私家車,載了連我共四人,今天「上午」(十一時才出發)的行程先到達我一直很好奇的Soweto,下午就到Apartheid Museum(種族隔離博物館),其實Soweto是南非白人政府「製造」出來的社區,因白人不喜歡和黑人同住,於是建了大量的城鎮區,把黑人都趕到這裡,仍然是白人掌權的日子,這裡基本上沒有社區設施,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赤貧之下。一直覺得,南非的旅行團帶人去看的盡是奢華、包裝,但可知真正的南非完全不是這樣,很多在旅途中接待我們的黑人,很多都是住在這些地區。在遊客享樂的時間裡,有否想過這些服務我們的人在過著什麼的生活? (在第十九集會有更多的歷史)

車一邊行的時候,經過少部分約堡的市區,發現處處破爛,日久失修,雖然格局和開普敦相似,但感到有濃厚的貧窮非洲味道,在之後會看得更多。一小時的車程左右,我們到達了這個place of contrast。

我們先到達較中產的部分,不同的屋也有不同的名堂,佔地不多,車繼續再駛入,看到大量的火柴盒似的鐵皮屋,才是真的Soweto的地方,不過原來那裡都是柏油路,並不是爛路,感到已有些進步。以下為今天的景點︰

1. 一間秘密的屋︰我們停在一間不知是曼德拉姊妹還是妻子擁有的物業附近停下,由於那處性質敏感,不宜公開遊覽,只能遠觀,在這裡突然有三名小童不停圍在我們身邊,狀甚好奇,但相信沒有惡意,不過始終不要亂在陌生地方認識人,我們在這裡遠望一會,便若無其事地上車。

就是這三名好奇的小孩

2. Vilakazi Street/Mandela House︰在到達世界上唯一一條街同住兩名諾貝爾獎的Vilakazi Street前,看到Soweto醒目的地標,就是兩條美麗的孖煙囪,這原是發電廠的一部分,但已停產。一邊走的時候,導遊也告訴我們全非洲最大的醫院和商場都是座落在Soweto,不過我相信大不等於先進。我們到達了Vilakazi Street,而重點是進入曼德拉的舊居一看,這裡是曼德拉1990年被釋放後及1994年任職總統前所住的地方,所以並非什麼陳年古蹟,而這間小屋內部是不准影相,我也很聽話,因為全程有人隨行同介紹,我估不到前總統的住所是那麼簡樸,當中有許多曼德拉的相、証書、用過的東西,據Mook形容,曼德拉夫婦住在這裡常要提防被人暗算、下毒,看完對曼德拉這個人有較立體的認識,一出門口就有不少黑人向著遊客大跳騎呢舞同縮骨功,明顯是想藉此討小費。


兩條美麗的煙囪,為Soweto的地標,下面就是居民常用的minibus taxi
幾可亂真的廣告
貧窮的一面
Vilakazi Street - 一條住了兩個諾貝爾得獎者的街道


在曼德拉的舊居前

3. Hector Pieterson Museum︰Hector Pieterson是一名13歲男童,當年因政府突然要強迫黑人學生要短期內學懂斐語,令黑人學生老師罷課,政府鎮壓學生時警察開槍射中這名手無寸鐵的男孩,而這張照片一流傳,旋即引起全國的黑人城鎮一同抗議,自此整個國家有幾年的內亂,最後間接令黑人更積極爭取自己的民主。這次再看這張在南非黑人心目中的經典照片,心裡有些痛,小小年紀便要這樣受苦,這間博物館則是照片中的女主角成立,就是小男孩的家姐。我們在入面行了一會,上天在這時也流下淚來,突然下著狂風暴雨,不過不覺得奇怪,這裡的天氣就是這樣。我們雖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參觀,但有興趣南非的歷史的,這地方必不能錯過。而這個博物館附近,就是起義的地方。

就是這些相片,引起全國起義,發生在1976年6月16日,這是男童的家人帶他急救的情形,圖中他的哥哥已經失蹤,姐姐則成立了紀念死去弟弟的博物館。



Soweto Township的街道圖

雨後的博物館

4. Regina Mundi Church︰這座教堂看似一般的教堂,但在Soweto卻別具歷史意義,這是當時唯一准許公眾集會的地方,所以很多起義的事件都應該是在這裡起源的,是革命基地,沿途看到很多很特別的圖畫,例如看見黑人馬利亞及耶穌,不過當時環境比較暗,沒有拍照,然後我們去了另一間房,看見當年警察有企圖進內捉人,留下一些經典的子彈窿。這已是Soweto最後一個景點,真的有點太快。只是好像還欠了些東西。

這裡又名Soweto議會
教堂內部平平無奇,卻充滿著歷史意義

這都是為南非民主努力的革命人士



臨離開前遠眺Soweto

5. Apartheid Museum︰我們趕路離開,下午要啟程到Apartheid Museum(種族隔離博物館),這或許是南非獨有的產物,一切都是由於金、鑽石,即是利益;因著南非獨特的地理環境,吸引了大量來者不善的白人進內刮錢同定居,造就了黑白共存的處境,可是黑白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,白人有錢,白人便掌權,決定用盡方法剝削別人利益而增大自己的利益,白人對黑人的厭棄,令種族歧視惡法在1948年誕生,其災難性的影響,不亞於強國的文革又或納粹的大屠殺,只是不用暴力,乃精神虐待,我一入場首先被分類為Coloured(有色人種),只比黑人的地位高一點,原來種族歧視會按膚色把人分為四類,第一是白人,第二是有色人種(非白人非黑人的原居民),第三是中國人、印度人等外來有色人,最後就是黑人,各等級均在居住地方、就業、通婚、司法等有著不同的權限,和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不過如果我是台灣人,就不會是第三級,因為以前台灣和南非甚有利益關係(是第四天開普敦的女導遊說的)。被人「label」完後,當然只是玩票性質,很快便到「戲玉」,裡面的資料主要圍繞惡法產生的起源、內容、影響,以及後期黑人的覺醒,推翻的經過,令我較深刻的是看到當年黑人的生活及一些惡法,例如︰

- 不准黑人進入白人的地方

- 一定要隨身攜帶pass(代表身份的文件)

- 不准黑人擁有土地

- 迫黑人入讀質素較低的學校,最終只讓他們做到低技術的平價勞工

- 迫黑人入城鎮居住,配套極差,醫療設施一律欠奉

- 黑人的勞工幾乎要用低薪工作,但又不能休息,其中做女傭更是一定要隨時on-call,年終無休

看到這段灰暗的歷史,令人相當不安同憤怒,苛政猛於虎,所言非虛。博物館的意義是積極的,我離開博物館,我問導遊為什麼不乾脆把城鎮清理,他說這個問題太複雜,而且城鎮已住了數百萬人,除了改善設施,要重建以極大量的人力物力,我也明白,所以其實我是替南非這個國家而難過,因有些東西開始了,便引起無可挽回的結果。

Apartheid Museum,這七條柱代表南非立法的七種精神

有色人種的入口
這裡象徵世界各地的人都趕往南非開礦,也包括中國人,就是這段歷史揭開種族隔離政策的序幕

回程途徑約翰內斯堡較安全的Sandton區

進入downtown,嗅到一點點罪惡的氣味嗎?

這個本是非洲最高的住宅,現在已成為貧民的溫床,生人勿近 - Ponte City Apartment

典型南非式商舖,外圍有很多鐵欄包圍著

完全整天旅程,我回到旅舍繼續上網,同清埋另一個杯麵,再讀下Soweto歷史,別有一番風味,可是我仍無法知道我明天的行程,旅舍的人似在興奮地看球賽,他只敷衍我明天可以去Gold Reef City,那麼我十一時左右就睡了,睡的時候突然下著傾盆大雨。

經驗分享︰
1. Apartheid Museum入面是不准拍照的,不過不知是否嚴格執行,我無去試,這裡有廿幾個「景點」,可以跟小冊子參觀的。

2. Soweto在南非是相當出名的景點,因為基本上是南非近代史的核心地方,就好像去台灣不會不參觀中正紀念堂一樣,而大眾對於Soweto的治安問題有點過慮,不是叫人掉以輕心,而是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在導遊的車或出名的景點(全是室內地方),人身安全都會受到保護。

3. 天氣問題反而更麻煩,四月的天氣我相信已算好,但南非經常突然下雨,一次會下傾盆大雨,但維持時間短,然後就會好像回復原狀(天也不會陰),所以對於怕被雨淋的人,還是帶備雨傘出門比較安全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